关注公众号 kanshu579 或者搜索公众号 靓甲佳人,让你率先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科普常识。

古人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午时三刻是几时呢?

知识问答 admin 12℃ 0评论

关于问题古人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午时三刻是几时呢?一共有5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味哎儿】的最佳回答:

中国古代的时间统计方法,依据依据月亮运行规律订立的,叫做阴历。如果依据太阳运行规律定义的就叫做阳历。现在中国用的是欧洲人的公历。

公历,就是公共所用的日历,这个公共的概念是全世界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欧洲人自己的日历,这个日历是依据基督降生的时间为元年,或者是0年,进行进展的纪年。

这同人的出生,0岁到100岁是一样的。

只不过0岁的时间里,人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呢。在中国就是虚岁。因此虚岁比实岁多一年。

现在说的公元1900年,在记世,被说成18世纪。就是因为有个0年在里面起到的作用。

这就是第1个100年,属于0世纪,当第2个100年的时候就是第1个世纪。这样造成的。

中国的阴历,依据的是月亮每天多升高15度。这个15度在时间上就是一刻钟。

4个15度就是一个90度,8个15度就是180度。16个十五度月亮就围着地球转了一圈。

月亮围地球转一圈就是一个月。

这个观察是由每天傍晚,看月亮升的高度统计出来的。

太阳围绕着地球转一圈是一年。

但是中国人虽然也以太阳转一圈为一年的纪年,但更多的是以北斗七星转一圈为一年,更常用一些。

所以北斗七星的柄,指向东方的时候是春天,指向南方的时候是夏天,指向西方的时候是秋天,指向北方的时候是冬天。就是一年有4季得出来的方法。

一圈里面有4个90度。并且不论是太阳还是月亮都是一样的。

当太阳或月亮与地平线成90度的时候,古中国人就称为中午或者是午夜。实际上就是人们观察的时候与人最垂直的角度。

也就是太阳当头照的时候,或者是月亮当头照的时候。就称为中午或者是午夜。

简化的说法就是午时。

中国的时刻与现在欧洲的时刻,相比较的话,欧洲的两个小时,是中国的一个时辰。

因为中国的时辰是12个时辰,欧洲的时间是24小时。

因此中国的午时,相当于欧洲时间的11:00~13点,一刻钟相当于欧洲的15分钟。

因此中国的午时三刻,相当于欧洲时间的12:45分钟。

在中国秋天属于消杀的时候,也就是草木枯树叶落的时候。这时候全国范围内就可以开始捕猎打鱼了。用佛学的话说就是开杀戒了。而春夏冬,三个季节不准许开杀戒的。

秋天开杀戒,名义上是顺应自然,消杀,万物凋零的时机。实际上是因为整个春天夏天繁殖的野生动物太多,为了让冬天野生动物仍然有食物,杀掉一部分野生动物,可以为它们保留更多的食物。避免食物,因为野生动物太多不够吃造成的灭亡。

秋天开杀戒,捕杀野生动物以及鱼,还必须保留小的和母的,只能捕杀老的和公的。这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规矩。

所以历朝历代处罚犯人,也是秋天问斩,午时三刻处决。

午时三刻,是太阳当顶的时间,也是天最亮的时间。体现的是公开光明正大。这属于古代中国人的讲究。

这是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公,光明正大,词汇的原因。

具体的午时三刻则是中午12点45分钟,这个时间点。即,11点到13点之间的时间,一刻的时间是15分钟,三刻时间就是45分钟。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2】、来自网友【大王广长】的最佳回答:

古人所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的午时三刻。

是中午11时45分,午时是11时—13时,一刻约15分钟,三刻是45分钟。

【3】、来自网友【中孚鉴】的最佳回答: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中,常常会看到这个故事情节,就是当一个人犯罪时被判处死刑,朝廷官员往往都要等到午时三刻才处决犯人,所以他们总会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首”。

就算有时候时间未到,监斩的官员也很想早早的处置犯人,但还是要等到午时三刻才下令开刀问斩。

那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斩犯人呢?午时三刻又是几时呢?

在古代,之所以午时三刻才决定对犯人开刀问斩,这还是有原因的。

在如今,我们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但在古时候,人们却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说,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而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却又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而且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十二个称谓。

而“午时”则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之间,其中又以十二点为正点。

古代常说的午时三刻,其实是午正三刻,是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也就是现在中午的11点45,或者是12点45。

下面来说说古代为什么一定要午时三刻处决犯人。

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阴气会很盛,为了压制这太盛的阴气,就需要在阳气最强的时候处决犯人,因为这样,阴气就会消散。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

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始终认为杀人是阴事,而不管被处决的人是不是罪大恶极和罪有应得,他死后,其阴魂就会来打扰监斩的官员,或者刽子手等人。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就选择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处决犯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显得很人道,是为犯人考虑的,就是为了给犯人减少被砍头的痛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一天中,人在午时三刻时的精力最低,感觉昏昏沉沉,有想睡觉的感觉。而此时刚好将他们斩首,正处于他们昏昏沉沉、相对不太清醒时的状态,如此就可减少他们的痛苦了。

【4】、来自网友【史海杂事】的最佳回答:

为什么古人选择“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呢?”斩首时,通常情况下是由刽子手把囚犯反绑在斩桩上,囚犯双腿跪地,头自然向前伸出,刽子手拔下法标,挥刀从囚犯颈后向前下方猛砍,人头落地,斩首行刑结束。知县坐轿回衙,坐大堂吏役排衙燃放鞭炮然后行文上报。法标和鬼头刀要保存到西城门楼上,并用黄绫包扎,到除夕时统一焚化,以示向神报告人数。

为什么杀人要等到午时三刻呢?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时辰,这十二时辰又划为100刻。刻,原来指的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100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种记时单位,换算比

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8一刻。午时一般在今天11-13 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12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也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被处死相关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住鬼魂不敢出现。这就是古时“午时三刻”行刑的主要原因。

旧时县官下乡验尸或奉命处决死犯后,回到县衙门要举行排衙仪式,这是因为验尸或处决死犯是不吉利的事。县官回来在大堂前下轿,不进宅门,先坐公座,跟随的人两边排开,有一人跪在中间高喊“大老爷天喜”之后,县官离开公座,走向宅门,宅门预先准备了一大串鞭炮,县官一脚踏进宅门,鞭炮就响了。这大概是相信经过一阵鞭炮,一切污秽不吉利的东西都可以驱除了。

【5】、来自网友【沧海一粟140942232】的最佳回答:

午时三刻是古代术语,大家不要引用现代观念,午时大家都知道,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但三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现代人通常认为一刻是15分钟,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古代一个时辰是现代两个小时,古代一刻是半个小时,所以午时三刻指的是中午12点半左右,此时阳气最旺,古代人迷信,认为此时杀人百无禁忌。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古人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午时三刻是几时呢?】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转载请注明:生活小常识 » 古人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午时三刻是几时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