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养老理财产品火爆,储户要不要放弃银行存款,改变理财方式?一共有5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我本善良3hpd】的最佳回答:
上海的许多老年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不少,我也是光买理财、不存定期。
理财产品的“马夾”多种多样,包括养老理财、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为养老贴标签,而被割韭菜的多了去,曾经的以房养老也是这一套路,最终崩盘;让不少老年人蒙受损失。
本人靠养老金集攒了点小钱,买理财产品也有些年头,稳健第一,不追求高回报、高利息,银行代理的理财品种坚决不买,只认购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
购买理财产品,要瞄准大的银行,也不要轻信大堂工作人员的忽悠,产品持有在3到6个月较为合适,到账立马再认购。
现在的理财产品都不保本,理财收益不一定达到标定的年化收益,心理上也要做好本金受损的准备,“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内,留一笔钱以防急需。
以前,在两家大银行购买过理财产品,后来,发现他们的起点太高,个别工作人员态度较差,就把钱转到了养老金的发户行,(本地的一家银行),他们能协助和指点客户购买理财产品。
在银行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都是个人的自由,老年人要稳字当头,不要跟风,对“火爆”的东西不能盲目跟从,等一等、看一看,或许更为理智,当年的P2P、那是相当的“火爆,”结果如何……
【2】、来自网友【金玉良缘x】的最佳回答:
现在银行不像银行,把钱存进银行都有风险,去银行理财更是险上加险。没有点金融知识去理什么财,银行给你理财,你没了决定权,银行左右了你的钱财,还是老老实实定期存款,获取一点利息。
【3】、来自网友【Funforless】的最佳回答:
养老理财,一个换了马甲的理财产品。
被割的韭菜是哪些不懂理财的老年人,比较悲惨。
这就是现状。
银行失去的以前资金池的理财产品,更多的人转向基金,某些固收+规模剧增就是一佐证。银行只有将手伸向老年人的养老准备金,这是个蓝海。
【4】、来自网友【罗恩干】的最佳回答:
可以考虑购买由政府发行的养老基金,封闭期为五年,年化收益率约7%。
【5】、来自网友【隆门财经】的最佳回答:
养老理财产品从去年首次面世以来,确实比较火,但是理财产品毕竟还是理财产品,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它本质上还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金融产品,与存款和储蓄国债相比,始终存在风险,因此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以及对其收益性和流动性需求慎重选择。
当初“四地四机构”试点时,有的银行理财公司半年募集20亿,几天就售罄。如今扩容至“十地十机构”试点,投资者仍然热情不减,中邮当天就募集近30亿,交银则早早售罄。仅仅半年时间,养老理财产品客户数突破23万,累计认购超过600亿,为什么这么火?
一是物以稀为贵。扩容至今只有10+1家公司参与试点,而且仅限于十个地区,同时每家机构募集上限不超过100亿,面对数以亿计的投资者以及庞大的人群,可谓杯水车薪。
同时,由于上半年股债市震荡剧烈,理财产品一地鸡毛,导致大量资金涌入银行,买方实力大增。
第三,试点的理财公司都是国有或全国性股份行的子公司,依托母行作为发行渠道,网点多,客户基数大,资源丰富。
其次,养老理财产品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普惠性”三大特性,使它区别于普通理财产品,上市至今业绩稳定、抢眼,全网32只产品中没有一只亏损,平均收益率在2%左右,而业绩比较基准一般在5-8%区间,所以有一定口碑效应。
综合以上因素,才有了“疯抢”现象。
但是不要忘了,无论养老理财多么的火,业绩多么的亮,它的本质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即它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金融产品。在售的产品构成中,大部分为R2级,有少部分还是R3级,没有R1或更低风险的。
而银行存款属于风险极低产品,虽然利率不算高,但安全性好,保本保息刚兑,还有储蓄国债也是同样如此。所以,通俗的说,养老理财在理论上风险任然高于银行存款和储蓄国债,在极端情况下,仍然有亏损的可能,并不是只赚不赔。
因此,作为一名成熟投资者,不能被收益所蒙蔽,盲目跟风,而是要保持清醒头脑,结合自身情况,以及风险偏好,对号入座。同时,银行存款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利率计算,但养老理财有封闭期,有的长达到3-5年,封闭期无法支取,特殊情况除外,所以它的流动性也是弱于银行存款的,这也需要注意。
同时,作为一个家庭,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实现多元化配置,不仅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又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实践证明也是利大于弊的。目前赚钱不易,谨慎为宜。因此,养老理财产品可以研究,可以观望,也可以适当参与,但银行存款也不要放弃,通过合理组合配置,才能更长远。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养老理财产品火爆,储户要不要放弃银行存款,改变理财方式?】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转载请注明:生活小常识 » 养老理财产品火爆,储户要不要放弃银行存款,改变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