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kanshu579 或者搜索公众号 靓甲佳人,让你率先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科普常识。

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

知识问答 admin 14℃ 0评论

关于问题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一共有3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认真的明镜5G】的最佳回答:

人家当再大的官不欠你们的,也没义务给你办事,只是老百姓不懂,没见过世面,你们不来人家还不办事了

【2】、来自网友【Talk财经】的最佳回答:

我大伯,市农业局局长,在位时父亲去世,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花圈放了几条街;当他退休后,母亲去世时,去参加葬礼的人,寥寥无几,以至于连10个抬棺的人,都凑不够。

大伯经常感叹世态炎凉,认为别人是嫉妒他,可是他不知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村里红白喜事从不参加,这下报应来了吧?

大伯,是村里唯一一个从政,而且在市政府任职的人。可是,村里人非但不引以为傲,反而对他嗤之以鼻,背地里骂他没有人情味。

但是人死为大,难道村里人真的那么薄情寡义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村里人沾不到他半点光。

大伯是恢复高考后,由时任村支书的爷爷推荐去读了高中,并上了大学。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也是东拼西凑,村里人也是能帮则帮,有给钱的,有给粮食的,还有给衣物的。

大伯说:等我毕业工作了,我一定不会忘记大家!

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政府,刚开始是一个宣传员,后来因为有农村生活和劳动的经验,被调到农业部门,靠着兢兢业业的工作,分别人县农业局局长,副县长,最后调到市农业局,副局长,局长。

在大家看来,家族出了个这么大的官,我们都应该跟着沾了不少光。

但在我记忆中,父亲跟大伯之间,属于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

大伯还在县里任职的时候,父亲没有工作,就想着拖大伯看能不能在县里的厂子里给找个活干。

当时,大伯的一番话,差点没把我爸气吐血。

“你就老老实实在家种地,本本分分当个农民就行了,工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

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父亲跟大伯的交往。

所以父亲经常对我说:做人要有骨气,就算讨饭,也要绕着他家走。

当然,对于老一辈的恩怨,我倒是不太在乎,反正我也不用求他帮忙,也没有利益关系。

你以为他是大公无私,才不给我爸帮忙吗?

恰恰不是,在他工作期间,凡是同事,领导,或者有利益关系的人,他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友好,爱帮忙。

据说他的直接领导的一个远方亲戚,算是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都给帮忙联系单位。

如果说他单单只是不想给我们家帮忙,看不起我们家,那无话可说。

但是村里凡是有求于他,想找他帮忙的,都会碰一鼻子灰。

有的被婉拒,有的被当面拒绝,有的连门都没进去。

一个村里的老党员,因为生了重病,去县医院治疗,想让大伯给医院大夫打个招呼。大伯说让等着。

这一等,人都去世了,也没有等来大伯的回话!

以至于很多人见了我们的面,都讽刺地说道:你们家可真是出了个“大清官”啊。

再后来,村里也就慢慢淡忘了,他还是个官。

他坚持他的原则是没错,但是他忘了自己首先是个人。就拿到现在来说,一些不违背原则和政策的事情,大家也都不可避讳地在做。

村里的红白喜事他从不参加

这么多年,我在村里参加红白喜事,从来没有见过他的身影。

在农村,大家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之一,其实就是红白喜事,村民之间的恩怨,可能就在一场红白喜事中化解。

农村有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的说法。所以,村里有大小事情,大家都会互相邀请,不管你有钱没钱,平头百姓还是政府高官,到了村里,就是村里的一份子;大伯作为村里的一份子,当然也在邀请之列。

当然,村里人请客,有的通过电话,但大多数都是让我大爷(大伯的父母)捎口信。

这么多年,无论是提前规划的红事,还是无法预知的白事,无论是上班期间,还是休假,无论大伯在单位,还是回老家,都看不见他参加红白喜事的身影。

当然,虽然人不到,但是他都会让家里人随礼金。

久而久之,大家有事情也就不邀请他了。不过,村里人办事情,家里人还是会给他通知的。

二姑父(大伯的亲妹妹)的父亲去世了,葬礼当天,大伯恰好休假回老家,二姑父知道了。马上打发儿子去邀请。

但是大伯说:人都死了,你们安葬就完了,我去有什么用?

说着从钱包里拿出1000块钱,说“给,这是我的礼金,你带回去”

堂弟气得直接将钱扔在地上,扭头就走。

二姑父说:你家里别有啥事,有事了大家都只随礼,不去帮忙,看你咋办?

于是,村里人对大伯有了另外一番议论。

有人说大伯看不起农村人,

有人说大伯害怕跟大家走得太近,而给他添麻烦,

有的人说大伯假清高,

总之,对于大伯这个人,非议颇多。

报应应验了!

大伯还在市政府农业局任职的时候,恰好大爷爷去世了。

大爷爷的丧事自然由大伯来操办,那叫一个风光啊!

用村里老百姓的话来说:皇帝驾崩也不过如此。

那是在2001年。

前来参加葬礼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村里人哪见过这阵势。

汽车从大伯家一直排到村外,越野吉普,小轿车,公务用车,摩托车,村里人真是过足了眼影。

参加葬礼送的花圈,直接堆成了山;香蜡纸炮以及其他礼物,自己屋里放不下,还借用了邻居的几间房子用来存放。

当然,村里人知道,前来参加葬礼的人,几乎都是城里人。

那时候,村里人对于大伯的这些,都不太计较,所以葬礼的前前后后,村里人非常卖力。

包括下葬抬棺的时候,大家都格外卖力,抬得也很顺利。

葬礼结束了,但是他并不认为村里人的帮忙对于葬礼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反而认为是自己的朋友同事给他捧了场。

他甚至认为,村里人之所以给他帮忙,是因为他的身份,或者是因为平常给村里人随礼,数目几乎都是最大的。

而大婆婆去世,彻底给了大伯一个响亮的耳光!

到退休了,退休后一直在市里居住,直到大婆婆病重才回老家。

不久后,大婆婆去世,按照惯例,还是由大伯操办丧事。

一般来说,人在去世后的第一时间,主家都会放一挂鞭炮,主要就是报丧。

村里人听见了,就会自发前往帮忙,包括布置灵堂,给遗体净身,穿衣服等等。

大伯将鞭炮放完,除了他的一个妹妹和弟弟一家赶去之外,村里人都在路口观望,没有人愿意去帮忙。

其实,村里人的心思无非就是:这下看你还清不清高,离开大家的帮忙,你一个人把棺材背到墓地里去?

按照农村的风俗,人死后第三天安葬,第二天准备宴席,这都是村里邻居互相帮忙。

但是,这次前来参加葬礼的,不是未成年的孩子,就是老头老太太。

准备宴席,包括挖墓地,抬棺材之类的事情,都需要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而现在,能抬棺的年轻人就三五个,这肯定不行。

村里人团结一气,其实就是想让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局长难堪。

见此情景,大伯确实有些急了,但是又不愿意放下架子去求人。要知道,真遇到这种情况,主人不上门去请,村里人肯定不会到的。

大不了我去请几个人来抬棺材!

“胡说,你这么搞,我们以后怎么在村里抬得起头?”

看这阵势不对,还是二姑夫见多识广,他让大伯跟他一起,再次挨家挨户上门磕头请客,说了不少好话。

总算勉勉强强将这场葬礼办完了。

事后,大伯跟村里人亲近了不少,不管谁家有大小事情,不管有没有请到他,他都会前去帮忙。

所以,对于“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不来”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经常听见有人说,农村的繁文缛节多,村里有啥事情,也不想去参加,自己以后有事,大不了花钱请人帮忙。其实,这类人,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对于人情世故一无所知。

2、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依靠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将我们绑在一起,有亲戚关系,有宗族关系,有同学朋友关系。看似你离开了农村,但是你永远摆脱不了这个圈子。到了那个年纪,你就懂了。

3、有人认为,帮不帮都无所谓,只要礼金到位就行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事实上,礼金就是情感关系的纽带,很多人错把礼金当成利益交换的条件了。

4、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一生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样的场合,正是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是情感维系的平台。倘若大家都脱离这个平台,情感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也就仅剩利益交换,那就非常可悲了!

您觉得呢~

【3】、来自网友【职场低层】的最佳回答:

红白喜事不回村参加,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会来吗?这得分两种情况,一是人不来但礼金来了,二是人不来礼金以不来。村里的人爱憎分明,结局不一。

今天农村的现状是在家居住的人口比大集体时期少了五分之四。人民向两个方面去了,一是去打工,二是去镇里或镇上居住,留下多为老弱病残这些忘不了故土的人。一旦有红白喜事,大家拖儿带女回村参加。

村里和家族亲朋有事始随礼的人家里有人来参加的人很多

王叔家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如今成家立业,每年都只是过年才回来看看住在城里父母,好多年没回村上,住房年年补修防垮了,说筹王叔百年归世要用来做灵房。老房子里,远存放着父母的寿木。

王叔夫妻二老就一直在城里,三个儿子给二老买了套120平米的房子,每月给生活费,让他们养老。

儿子们没回乡下,但对乡下没失去联系。因为他们户口还在,山林田土还在。于是村里建了微信群,他们都在里面,关系好的还存有联系电话。

每蓬节日,大家都在群里冒泡,遇上春节国庆还会发发红包,增加喜庆。

村里和亲朋好友家一旦有红白喜事,他们三兄弟人不会来,都会用微信随礼,没微信的,把钱转入村里有微信联的人让他帮随。而且每次随礼,都不会少于当地行情。

今年热天,多病的王婶与王叔在小区行走锻炼身体时,不幸摔了一跤,当120车赶到小区时,王婶就离开了儿女们。

三个儿子闻讯,一边叫本家兄弟帮忙把母亲运回老屋,一边带着家人乘飞机回来,在农村老家帮理丧事。

村里人知道这事后,在王叔儿子未回到家之前,都赶来帮忙打扫屋子坝子,自发组织起来上山砍柴,清洗水缸和用具。

在城里和镇上居住的人,有车的都联系帮运生活必需。等三个儿子赶到家时,丧事的前期所需事务都基本完成。儿子媳妇按照风俗一个一个下礼磕头。就这样,在村民的帮忙下,王婶风风光光上了山。

村民有事不回又不随礼的人,自已有事了,不会有人参加

张大爷在村里算是名人,早年是村干部,用村民的话说,张大爷当村干部时,放屁都吹得火燃。

记得我儿时,刚刚改革开放,张大爷家一年四季的农活,都是村里人帮他干。他在外面跑,没时间干农活,农忙一到,一大群人两天时间,就给他做得妥妥贴贴。

每年过年,家里是热闹得很,火炕上的肉,不减反增。一旦他或家人生日,都是十多桌人。

后来,张大爷老了,退了下来,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他二老在家里,这时风改变了。

两个儿子在广东,家里有什么事不过不问,老的不走小的不问,记得有一年,张大叔79岁生日,在农村叫”进十”,这天我回老家,从张大爷门前过,他把我拦下,无论如何要把饭吃了走。

张大爷夫妻都快八十了,但夫妻二人都很精神,他们自已种地,单谷子就要打2000多斤。

我盛情难却,进屋一看,他二老煮了半锑锅肉,置办一大锅豆花。张大爷说,往些年每年都有十多桌人,所以准备点饭菜怕中午万一有客来没吃的。

可是到了中午,只来了一个人,是他的姨台。加上我两个人。在外的儿子打电话问说老爹,今年您进80有几桌人没?他回答说,有个机巴求的人!我听了差点笑了起来。

第二年,张大爷整整八十岁了。两个儿子带上家人从外地早早赶回家,通知好友乡邻,要给老人祝寿庆生。

因他家未通公路,但离小镇只几里山路,于是准备办在镇上的酒店里。他儿子同我年龄差不多,娃儿长大,打电话问我,说你妈前年满70办了多少桌?想根据我的情况衡量一下他要预定多少桌酒席。

我说我预计45桌,结果超了20桌。他说我没你朋情广,我办30桌算了。我没给他建议,因为他们这十多年外出打工后的所作所为,我估计他摆不了多少桌。

正酒这天,他叫我无论如何要去,要给他捧场子。结果中午稀稀落落摆了11桌客,一半都没坐上,一大家人脸都绿了。

结束语:农村人质朴,勤劳,爱帮忙,好客好往来,但无论什么事都讲究礼尚往来,你好我好,离开了这个规律,是行不通走不动的。

因此,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他的都会想法随礼,送上心意,这种人轮到自已有事了大家会去参加帮忙的。如果人不到礼不到的人,他家轮上事了,不会有人厚着脸皮来参加帮忙的。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转载请注明:生活小常识 » 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