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是什么?一共有3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枣林王0309】的最佳回答: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弥,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译文:
晋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盛情款待。酒席间,楚成王说:“如果公子回到了晋国,用什么来答我呀?”
重耳回答:“俊男美女,珍宝丝绸,您这里都有。珍禽异兽,象牙虎皮,您这里盛产。那些波及到晋国的东西,都是您这里用不完而多余的东西,我真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
楚成王说:“既使是这样,你也得用什么来报答我呀。”
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晋国。晋楚两国在中原发生了战争,我就首先率军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得不到您的认可,那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鞭子和弓梢,右手扶着袋中的箭支,跟您周旋了。”
楚大将子玉要求杀了晋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节俭,文雅而有礼貌。他的随从恭谨而宽厚,忠诚而能尽力。现任的晋候没有亲近之人,里里外外都怨恨他。我听说姬姓中的唐叔之后,是衰落最迟的,这个振兴的接任者,恐怕就是公子重耳吧。老天让他兴,谁能废了他?违背天意,必然会遭来大祸的报应。”于是,就把公子重耳送回了晋国。
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后退避让九十里。
公元前623年,晋楚城濮大战。晋文公退避三舍90里,道义上实践了承诺,提升了人品;知恩图报,站到了礼仪的巅峰。而在实战中,晋对楚卑而骄之,怒而挠之,使楚军误判而产生了骄横,骄兵必败。
退避三舍是城濮大战中的关键谋略。而城濮大战,一战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主人生。
【2】、来自网友【小智学历史(提问者)】的最佳回答: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是:晋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后撤九十里。这里我想说说这场春秋史上著名的晋楚“成濮大战”中,楚将子玉的故事。大战之初,楚王预感不祥,决定撤军。大将子玉年轻气盛,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坚决抗命。他对楚王说:“我当初让您杀死公子重耳你不听。我不敢说立大功,但也要用胜利来堵住那些奸佞小人的嘴巴。”楚王无奈,只给了子玉180辆战车和少量的军队。大战开始,子玉进攻,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晋国退军,一则报答了楚王的恩情,树立了诚信的榜样,取得了民心的支持;二则避开了子玉凌厉的攻势,诱敌深入,反而争取了主动;三则争取了准备的时间,使其他盟国的军队有时间合围楚军。而这一切,对方并不知晓。楚军将士见晋军撤退,都不愿再战,子玉却认为晋军胆小畏惧,强令出击。结果楚军深陷重围,全线溃败,子玉含羞自杀。历史就是这样,子玉的自取其辱,成就了城濮之战晋国的完胜。晋文公也在践土会盟上,被周天子亲自册封为侯伯(诸侯之长),成为春秋时代第二位霸主。
【3】、来自网友【金色硕岩】的最佳回答:
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后撤九十里。这个成语就是不与争锋退让不争的意思。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是什么?】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转载请注明:生活小常识 » 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