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kanshu579 或者搜索公众号 靓甲佳人,让你率先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科普常识。

如果慈禧把银子来建设海军,那甲午战争能赢吗?

知识问答 admin 15℃ 0评论

关于问题如果慈禧把银子来建设海军,那甲午战争能赢吗?一共有3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丹一二二】的最佳回答:

甲午战争,败在卖国、败在内奸、败在间谍。日本间谍把大清海军底摸了个透,刘公岛海军基地有几艘军舰,几时出发,基地内有几口井、连高升号运兵船几时出航、目的地,甚至船上装了几斤蔬菜都知道了。甲午战争时日寇侵略中国,而李鸿章的二儿子李经方却暗中售卖粮食和优质煤炭补给给日军,并且李鸿章的外甥刘芬就是日本间谍,甲午战争还能不败?跟建不建园子、买多少军舰、买多少炮弹有什么关系?当时从国外进口炮弹一发10两白银,而从李鸿章把持的江南制造局购买一发同样规格的炮弹却需要17两白银,而且没有进口的好。朝堂内左宗棠一力对抗倭仁、李鸿章等人,抬棺出征伊利,为国家夺回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60、70岁还“白头出征”,誓夺回被法国占领的云南和藩属国越南。李鸿章为阻止左宗棠,不仅勾结盛宣怀把为左宗棠筹集军费的胡雪岩设计挤兑破产,害得胡雪岩被抄家临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草草葬在杭州贫民窟乱坟岗;更在朝堂内排挤,致使左宗棠郁郁而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赞李鸿章是清朝唯一一个能够和西方诸国列强抗衡的人(当然不包含抗衡日本)。李鸿章乐于听人奉承他是“东方俾斯麦”,铁血俾斯麦一生致力于德国的统一,而李鸿章只是国家的巨蠹。租借香港、出卖海参崴、丧失琉球群岛的背后都有李鸿章的手笔。李鸿章出使西洋、东洋,从《中法新约》到《马关条约》到《中俄密约》再到最后的《辛丑条约》,李鸿章一生共签下的30多个条约,每次都在尽心竭力出卖国家利益、割地赔款巨额白银,换回的是一次又一次列强给他的巨额回扣。李鸿章之贪婪,索要贿赂之巨,被十几个国家白纸黑字记入国史。李鸿章死时拥有家产4000万两白银,等同于胡雪岩巅峰时期全部身家,是左宗棠家产的200倍。直到李鸿章死后,李经方还责怪列强回扣没给完。年少不知李鸿章卑鄙无耻,长大方知真中堂贪污卖国。

【2】、来自网友【邓海春】的最佳回答: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借口鸦片贸易迫使中国开放贸易。十三年后,美国也用一艘炮舰威逼日本开国,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方国家,第一次睁开眼打量这个处在变革之中的世界。为了救亡图强,中国和日本走上了两条不同道路,最终在光绪二十年(1894)“相交集”,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以胜利者的身份,向世界宣告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则继续沉沦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之中。

甲午之殇是国人心头的一道阴霾,大多数书籍在谈到甲午战争时,都会提及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的事情,每每读到次,都让人感觉痛心疾首。

但是如果当时慈禧没有把北洋水师购置军舰的军费用于修建颐和园,甲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笔者的答案是不能。

北洋水师筹建于光绪元年(1875)5月30日,当时为迅速建设海上力量,清政府决定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给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购置军舰,北洋水师按道理每年能分到200万两甚至更多的军费来购置军舰。但实际上,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从筹建的光绪元年(1875)到覆灭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二十年里,北洋水师每年的购置军舰的款项只有100万两左右,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北洋水师更是再没有购入一艘舰艇。

同时,慈禧太后为了制衡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默许清流派对李鸿章进行打压,导致甲午战争前期,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单独对抗日本的全部军队。因为在当时清政府看来,日本是不可能战胜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他们掣肘李鸿章不过是想让日本尽量消耗一部分李鸿章的实力,好在与洋务派的政治斗争之中取得优势。

而反观日本,为了打败清朝,一直都上下一心,积极建设军队。甚至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每年都把百分之六十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海军陆军。

为了省钱购买军舰,天皇降低文武百官十分之一的薪酬并且从宫廷中省出30万元,皇后为了给海军捐款连首饰都卖了。

颐和园在清漪园的基础上重建,共花费316万两白银,相较于北洋水师每年拖欠的军费,和两国对战争的态度,这一些银子实在是难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最多只能延缓北洋水师覆灭的时间。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两部分。清政府凭借北洋水师在海战之中勉强能与日军打的互有来回,但在陆战部分,清朝军队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此时日本已经建成了新式陆军,并且配备了新式武器装备,但清朝虽然配备了不少先进的武器,但却仍然是用封建朝代的方法来训练军队,这样的军队在面对训练有素的日本新军时,自然毫无战斗力可言。

日本陆军从平壤一路打到辽东,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碍,反倒是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立刻请美国居中调停,被美国狠狠讹诈了一笔。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清朝改革的不彻底,洋务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它仅仅引入了部分先进的武器装备,没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近代国家、没能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没能发展出民族的工商业、更没能让中国的百姓觉醒。这不是一个小小的颐和园所导致的,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开始的那天起,中国就注定有此劫难。

【3】、来自网友【史论纵横】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表述不清,甲午战争分为一系列的陆战以及海战,是两个形态的战场对抗,在陆地战争中将近六十万的军队从朝鲜半岛一直被打退到山海关,而北洋水师亦全军覆没,所以,即使慈禧把棺材本都捐了,也只是用在海军建设上,根本扭转不了整场战争的失败。

纵横的结论是,甲午战争是一场必输之战,问题是在于海战部分,如果清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能否与日本一战。

甲午战争对于近代中日两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以来引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但由于该战争复杂性,至今依然有很大的探讨价值。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失败完全是腐败造成的,1888年北洋海军建军之后,到甲午海战之前再未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添过炮弹,北洋水师一共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多人,从建军之后就再也没有发展。

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把克扣下来的经费用于修建颐和园以及给自己过寿用,户部更是明确规定南北洋不允许购买军舰装备。

与中国军备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积极发展战备,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60%用来发展军备,在甲午开战十年前,日本天皇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官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都用来发展军备。到甲午战争开战前,日本的陆军拥有6万常备军,23万预备兵,海军在排水量上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纵横认为慈禧挪用军费,或者海军经费不足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慈禧在修建颐和园的过程中总共挪用了八百多万两白银,实际这八百万用在海军上面,也就是打个水漂。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不是说说的,有人说当时买一艘顶级的战舰不过二三百万两银子,那也只是一个船的价格,日常维护需要更长久的投入,舰上的官兵吃的喝的,哪一样不是钱。

海军用钱就像吃一样,敢问哪个不准备打仗的国家能够长期维护住,而且还是清朝这样的农业国家。

如果清政府将国家财政的60%都用于军备建设,甲午战争中国一定会赢,那样的话,国家将会更加积贫积弱,穷兵黩武,我们不是军国主义国家!

甲午海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海军经费不足只是其中一部分,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想发展海军,而是为了防御别人进攻才建设海军,建军之后几年不发生战争,或者说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清政府会立马减少投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海军的领导体制,以及海战指导思想都存在着问题。

增加再多的海军经费,无非是在战争中抗的更久一点,或者给日本造成大一点的伤害,本质上改变不了战败的结局,想要真正战胜敌人,靠的是全方面的提升!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如果慈禧把银子来建设海军,那甲午战争能赢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转载请注明:生活小常识 » 如果慈禧把银子来建设海军,那甲午战争能赢吗?

喜欢 (0)